- 壁厚:0.8-1.2 mm 铜屋面形式:
直至19世纪末期,铜板的生产只能达到中等尺寸,所以传统建筑中的铜屋面或幕墙均有十字交叉或平行咬合线条,这也成为了历史性建筑物的特征,现在的翻新建筑或新建建筑出于美观、文化传统的考虑时,仍然采用这种表现形式。
自1950年代末期自英国开始,连续辊轧技术允许金属板以卷材方式生产,铜板的长度大幅度增加,长板条的立边咬合式(Standing Seam)屋面系统技术发展起来,由于技术的先进和安装费用的经济性,逐步取代了传统安装方式,立边咬合式技术系统可使屋面取消横向连接,仅在排水方向保持平行线条,在全世界广泛流行。
同时,Standing Seam 技术允许屋面坡度在1~900 之间变化,太古铜板可以适用于这种技术所需的弯弧、梯形、转角等各种加工要求,使得建筑物的各种特异造型得以出现和实现,太古铜板(TECU-Copper)也成为了世界各地经典建筑的标志之一。 防腐蚀性能与铜绿Patina
即使在极度腐蚀性的大气环境中,太古铜板都会连续形成坚固、无毒的钝化保护层,俗称铜绿(Patina),铜绿的化学成分取决于所在地区的空气条件;工业区和大城市等空气污染严重地区主要以硫化铜盐成分为主,沿海地区以氯化铜较为普遍,在山区、郊野地区则以碳酸铜盐成分为多,空气中的二氧化硫(SO2)成分对铜绿层的构成比率有影响。
各种成分的铜绿对铜板的保护效果基本相同。
光亮的原铜板与空气一接触后几个小时就会形成氧化铜钝化层,这层钝化膜降低了铜板的电化学势能,它本身已经非常稳定,即便受到破坏也可自动修复,对于人类的视觉感受而言,这种变化是分辨不出的。
铜、水份、氧气和空气中的刺激性气体的共同作用下,缓慢、持续的化学反应逐渐形成均匀的棕色、棕黑色氧化铜膜层,铜板的金属光泽逐渐降低;随着二氧化硫的作用,氧化铜的表面则逐渐形成绿色的硫化铜,保护膜层的稳定性也越来越强,这是铜板寿命超越100年的基本原因。
在垂直的墙体上,棕色的氧化膜较为稳定,基本上变化不大,有时甚至使人误解铜板不会变绿。
在坡屋顶表面,氧化铜逐渐钝化或风化成为硫化铜、碳酸铜、氯化铜等盐份,绿色的铜绿慢慢地越来越多通常这个过程自15~25年不等。铜绿保护膜形成后,极其稳定,虽然会有少量的冲刷导致面层减少,铜板都可以抵抗最严酷的大气条件。 多种处理表面:
依据建筑师和客户的要求,太古铜板提供四种表面处理的产品:
Tecu-Patina 太古铜绿板,用于旧建筑翻新或新建筑的专门要求;
Tecu-Oxid 太古氧化铜板,形成了统一外观的棕色氧化铜表面;
Tecu-Classic 太古原铜板,带有金属光泽,使建筑物拥有逐渐变化的特性,如同拥有生命而不断演化;
Tecu-Zinn 太古锡铜板,双面镀锡的铜板,对于希望突破铜板原色的要求,同时又保有铜板的机械加工特点和强度优势,或要达到钛锌板的效果,Tecu-Zinn 是极好的选择。